发表于: 2019-05-24 21:04:09
0 582
今日学习:
1.继续写老大的书的小章节,写了一小段,贴出来给大家品鉴品鉴,感觉可能说服力还是不够。
2.需求表终于定下来了,被开发的师兄师姐,挑了好多毛病出来,又改了好久!
以下是老大要做的小章节,一段:
为什么设计产品要模拟角色使用场景?
朋友,你听说过伪需求吗?
刚来深圳的时候,我第一次在地铁站看到女性专用车厢,想来一定是只有女性才能进入的车厢,因此赶紧跑向其他车厢。但是随后慢慢发现,女性车厢里跟其他车厢的功能并没有什么两样,每天各种男女老少都挤在这个所谓的“专用车厢”里。
所以,问题来了:这个女性专用车厢设置的初衷是什么,要为女性解决什么样的需求?既然是为女性专门设计的,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跟普通车厢没有区别?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需求,为什么要设立女性专用车厢?
其实,关于设置女性优先车厢,早就被其他人实践过。中国台湾地区、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巴西里约等多个城市,都先后推行了地铁女性车厢。他们先后采取的这种“女性专用车厢”方式,主要是为了让女子们避免被流氓骚扰!
就拿我们邻国日本来说,他们是较早设立“女性专用车厢”的国家:
早在1912年日本就设有「花电车」女学生专用火车卡;2000年12月东京京王线地铁于深夜时段加开女性车厢,再吸引同业效仿,部分车厢有镜子方便女性化妆。但是不久后就消失了。
1933—1937这五年内,日本为学生们“量身打造”了一款整节包租的专用车厢。但是在五年后也依旧是销声匿迹了。
二战之后,日本国内百业凋零,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人们大多投入工作中,这对交通不发达的日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每天的乘车率到达了300%。这对女性和儿童的乘坐是很大的困难,因此日本又重新开设了“女性儿童专用车厢”。但是随后经济高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地铁的运营压力不断加大,专用车厢又不了了之了。
其他国家和地区呢?
韩国:首尔1992年、2007年及2011年曾引入女性专用地铁车厢,但每次皆被质疑歧视男性,且有执行困难,影响成效,最后均要放弃计划
印度:德里等4城2009年推出8列女性专用火车,德里地铁在于2010年把首卡列为女性专用,12岁以下儿童可于女性陪伴下使用,违者可遭罚款
巴西:2006年,巴西开设了“女性专用车厢”。车厢内可以由女性控制男乘客进入,必要时可以报告安保人员进行清理。
台湾:台铁2006年曾引进女性专用卡,不足3个月收回,台北及高雄捷运于月台中段划出夜间妇女或安心等候区,加强该区域的监视录影
综上,其实设计的初衷在于保护女性免受性骚扰危害,这是一个重要的需求!但是体现在地铁车厢上这个地点和日常真实场景下,就是一个伪需求。
那么,我们放在不同的人在真实场景下看一看:
1. 小美23岁,上班族:深圳拥挤的地铁下,人流攒动,小美赶紧进入了女性专用车厢,但是同时因为没有严格的地铁条例和法律强制限制,很多男性也涌入进了车厢内,整个车厢跟普通车厢没有区别,小美一点也没感觉到受到了保护。
2. 小明25岁,上班族:深圳拥挤的地铁下,人流攒动,所有的普通车厢都很满,小明以前从还没有上过女性专用车厢,但是只看到女性车厢好像还能上人,再看看里面也有不少老少爷们儿在里面,就赶紧上车了。慢慢的,小明习惯了,不再管什么女性专业车厢,有位置就上。
3. 小强35岁,地铁管理人员:深圳拥挤的地铁下,人流攒动,小强安排限制女性进入女性专用车厢,很快女性车厢就满了,大量的其他女性进入普通车厢,小强觉得这样也只保全了一小部分女性,随后经过研讨,增加了女性专用车厢,绝大部分女性可以进入专用车厢,但是其他车厢非常拥挤不能上人了,滞留很多男性无法上车,但是女性车厢相对宽松,为了解决运力,男性被允许进入女性专用车厢。因为女性车厢空间弹性较大,有时不够用,有时又相对宽松,对车厢性别限制很难固定限制,随后不了了之,女性车厢最终变为普通车厢。
其实经过真实场景模拟,可以发现通过保护女性免性骚扰,而需要增加女性专业车厢的需求不是一个真实的需求,这样的解决方案不能解决女性性骚扰的问题。
相似的情况还有,比如:
--“我很口渴啊”
--“给,矿泉水”
--“我大姨妈来了,不能喝凉的”
--“好,来,热咖啡”
--“那个冰淇淋店挺不错的,我就想吃一小口,嘿嘿。。”
--“......”
女朋友说口渴真的是需要一杯水吗?你没发现她时不时瞅着不时向她招手的冰淇淋店吗?你没发现她好久没有吃自己最爱的冰淇淋了吗?如果大姨妈期间为了照顾她的身体,可不可以不用冰淇淋,用她喜欢的其他类似又好看,又好吃的东西替代呢?比如热奶盖柠檬茶,再加上她喜欢吃的棉花糖?
用户的真实需求隐藏在他们的行为中,也同时在当时真实的情景当中,同时不同类型的用户在同样的场景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用户在具体场景中扮演什么角色,包括角色的性别、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个需求,想解决什么问题,把能提取到的信息尽量提取记录,建立一个完整的用户画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模拟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
明日学习:
修改需求表,完成项目估时
遇到问题:
需求表的格式和逻辑真的时医改再改,有时候自己一位很小啊的操作其实也是一个功能,也要单独拎出来做。
今日收获:
师姐一连串的问题暴漏了我逻辑不严谨的问题,经过这次考验,感觉心思变得更加缜密。
学习步骤:
1.了解清楚需求,开始话流程和页面草图用来梳理逻辑,清楚之后行成在线文档,用来回顾和茶楼补缺逻辑问题(每个前台的页面跟后台相对)
2.功能实现调研,同类型行业功能调研,同行业产品做竞品调研,更加着重调研同行产品的功能串联逻辑和设计原因。
3.整合以上,生成一个完成认真思考梳理后的功能表,不要给开发吐槽的可趁之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