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8-05-24 20:29:34

4 705


今天完成的事:

需求怎么来?

张小龙所言「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不来自数据统计或者或竞争对手」

这段话我个人是8成赞同,2成保留意见。

先说那2成的部分,其实对于绝大部分产品经理来说,大部分需求还真是来自于调研与分析、不然干嘛说产品经理要懂得竞品分析?绝大部分产品里都有用户反馈功能?

再说那8成的部分,其实需求和功能点之间并非真的是强直链关系,张小龙讲的对用户的了解,更多的是指所谓的“核心需求”,而不是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来的常规需求,根据后者做出来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是叫功能点,而不是需求点。

用户调研有没有价值?当然有价值,这是绝大部分产品经理的必经之路,但如果抛开用户调研,我们又在哪里需找用户需求呢?

这就回到了前面张小龙讲的:来源于对用户的了解。

比如说亲身体会,感同深受,时髦点的说法叫同理心。

比如说,我们产品经理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用户,是产品的目标群体,那做出来的东西通常不会太差,因为它满足了和我们自己有类似需求的人群需求。所以当年史玉柱做征途的时候自己每天在办公室要打几个小时的征途,刘强东自己每周都要在京东上购买商品,腾讯的副总裁自己每天打开微信的时间超过8小时。

还有就是要学会从用户表面的说法中挖掘出深层次的动机,并给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比方说,大冬天着到一位美女穿着裙子在街上冻的瑟瑟发抖,我们去问她怎么了,她回答说:太冷了。那我们怎么办?给她一件毛衣?然后人家给我们一张好人卡?其实我们应该去思考,她为什么会在大东天穿裙子?那是因为她太爱美丽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您觉得该怎么办?有钱就请这位美女去前头的火锅店吃火锅,长的帅就把她拥抱在怀里,如果一没钱二不帅怎么办?夸她长身材好,并把自己从批发市场买的爱马仕包包卖给她。

如果担心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不够代表性,其实也可以用另外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把相同行为背后的人群进行聚集,思考为什么这些不同的人会有同样类似的行为,就能发现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其实,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竞品分析,其实都是用来验证需求的满足度。能够被用户说出来的,通常都是显性需求,而这些的后知后觉的迭代,很大一部分上也只是验证是否满足这些需求,如果我们想深层次的获得


今天的收获:

   暂无

今天的困难:

   暂无

明天的计划:

    继续画图


返回列表 返回列表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