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12-15 10:15:21
1 674
今天完成的内容:
(1)项目包命名规范。
indi:
个体项目,指个人发起,但非自己独自完成的项目,可公开或私有项目,copyright主要属于发起者。
包名为“indi.发起者名.项目名.模块名.……”。
pers:
个人项目,指个人发起,独自完成,可分享的项目,copyright主要属于个人。
包名为“pers.个人名.项目名.模块名.……”。
priv:
私有项目,指个人发起,独自完成,非公开的私人使用的项目,copyright属于个人。
包名为“priv.个人名.项目名.模块名.……”
onem:
与“indi”相同,推荐使用“indi”。
另外,我为了区分团队项目和前面所说项目的区分,还有了一下扩展:
team:
团队项目,指由团队发起,并由该团队开发的项目,copyright属于该团队所有。
包名为“team.团队名.项目名.模块名.……”。
com:
公司项目,company缩写,copyright由项目发起的公司所有。
包名为“com.公司名.项目名.模块名.……”。
(2)学习svn,复盘需要规范使用。
修真院svn目录:
比如:
task 为java官网task,task-html 为web官网task,carrots 为java萝卜多,carrots-html 为web萝卜多前台,
carrots-admin-html 为web萝卜多后台,还有玩在学习,聚金融等。
Subversion有一个很标准的目录结构,是这样的。比如项目是proj,svn地址为svn://proj/,那么标准的svn布局是:
svn://proj/
+-trunk
+-branches
+-tags
trunk为主开发目录,branches为分支开发目录,tags为tag存档目录(不允许修改)。
一般的,开发都是基于trunk进行开发,当一个版本/release开发告一段落(开发、测试、文档、制作安装程序、打包等)结束后,代码处于冻结状态(人为规定,可以通过hook来进行管理)。此时应该基于当前冻结的代码库,打tag。当下一个版本/阶段的开发任务开始,继续在trunk 进行开发。此时,如果发现了上一个已发行版本(Released Version)有一些bug,或者一些很急迫的功能要求,而正在开发的版本(Developing Version)无法满足时间要求,这时候就需要在上一个版本上进行修改了。应该基于发行版对应的tag,做相应的分支(branch)进行开发。例如,刚刚发布1.0,正在开发2.0,此时要在1.0的基础上进行bug修正,标准的开发流程如下:
(1)1.0开发完毕,代码冻结
基于已经冻结的trunk,为release1.0打tag
此时的目录结构为
svn://proj/
+trunk/ (freeze)
+branches/
+tags/
+tag_release_1.0 (copy from trunk)
(2)2.0 开始开发,trunk此时为2.0的开发版
发现1.0有bug,需要修改,基于1.0的tag做branch
此时的目录结构 为
svn://proj/
+trunk/ ( dev 2.0 )
+branches/
+dev_1.0_bugfix (copy from tag/release_1.0)
+tags/
+release_1.0 (copy from trunk)
(3)在1.0 bugfix branch进行1.0 bugfix开发,在trunk进行2.0开发
(4)在1.0 bugfix 完成之后,基于dev_1.0_bugfix的branch做release等
(5)根据需要选择性的把 dev_1.0_bugfix这个分支merge回trunk(什么时候进行这步操作,要根据具体情况)
明天的计划:先看项目吧,把项目定下,基础再说。
遇到的问题:暂无。
收获:以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