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10-05 22:08:12

1 805


今天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写非常细致的内容,比如说学会了盒子模型,了解了Margin) 

继续看文章,做了一些笔记:

K12教育创业,或许老师才是突破口

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是将产品做到极致,然后再用一个低价或免费的方式切入市场,捣毁这个市场原有的利润池,从而再造一个新的平台,然后衍生出更多的盈利模式。

由此看来,想从孩子们入手做K12在线教育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基于线下培训的O2O或许会是互联网与教育行业在K12领域一个很好地结合。而倘若要找一个线上可行的操作点的话,那么搜学习资料、查看教师讲义、做名校考题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太多的在线教育公司都希望构建一个平台,然后将用户都圈在自己的平台之中形成闭环,无论是猿题库、梯子网,还是之前的粉笔网,都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但问题是,学生们最终还是要依靠线下的基础教育,学生做作业、考试,老师改作业、批试卷这些行为也很难全部迁移到线上

平台化的不可行其实恰恰使得在线教育有机会在某些环节上成为K12教育的一部分,比如说资源的提供者

试题,目前还是百度文库最大,因为他们是用户自发上传的题库,内容量方面要比猿题库等自下而上的方式要多很多

老师切入口:老师需要的是试题、好的教案和教辅材料,而他们的主要借鉴入口,也是百度

woshipm.com/it/77475.html

一对一线上直播模式,可以用大学生名师来代替专业的名师,这样客单价更低,而且由于评论体系的存在,同样能够生产出好的老师。并且,各个大学生对应着全国的资源,就不用担心教材不同的问题了

细心比较就会发现,家长为自己的小孩选择外教平台时,与她们选择代购奶粉的决策逻辑没有什么区别:相信熟人推荐和背书、看重品牌、甚至只选贵的,更个心安、以降低决策的风险!这就是典型的“消费升级”!

根据商业的常识,低定价产品很难做高端品牌,爬坡难;而高端品牌要想做一个打低端市场则有势能,比如苹果做c系列产品,比如奔驰做smart就买的很好,什么时候香奈儿做一个中端包包肯定会抢疯,但是人家应该不会做,会伤品牌逼格,人家的现金流好的不要不要的。具体落脚到K12外教,英语学习是一个长周期,便于复购,保证了平台的长远发展,不担心定位高端而客户少,客单价和现金流成为比市场规模更重要的KPI

我个人比较看好的是走家长社群、兴趣社群的路线,并借助于口碑传播来获客,并设计盈利奖励机制;再就是走精选用户,提升客单价和毛利做好产品,利用产品自身的优势自发形成口碑效率才是王道。

K12线下教育连锁的行业概况

2017中国互联网K12教育市场年度分析

K12教育

(1)应试教育模式逐渐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开展更多强调独立性、创新性、动手能力等注重过程的能力培养和个人兴趣特长的发展。 (2)教育资源不协调 虽然我国基本实现全国九年的义务教育。但是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的严重的失衡,教育队伍严重不足和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难以协调老师资源,这迫切要求对师资队伍的扩大和提升,并提供更加灵活的方式去协调资源的分布。 (3)教育负担太重 对于教育中的老师、学生、家长都存在着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为了提高学校和学生水平,老师被迫要求学生完成更多任务,学生迫于升学、成绩等不断完成更多任务,家长为了照顾学生配合学校教育被迫耗费更多时间精力陪伴孩子。 (4)对学生心理和精神的教育缺失 当前社会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学生账面成绩和能力培养上,缺乏教育和社会之间的衔接口,导致学生“为了学而学”,无法理解教育的本质意义,心理素质和精神力都存在极大隐患,容易出现厌烦、脆弱、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且难以调节恢复。 (5)教育参与方信息不协调,难以换位思考开展教育 教育中缺乏一条线和一套方法将老师、学生、家长串联起来,无法理解各自的位置和心理精神特征进行交流沟通。比如老师家长在辅导学生时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辅导,而学生难以理解,教育效果严重弱化。

2.产品分析目前K12教育产品解决的对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主要的产品类型是工具类和平台类。其中平台类主要是以网校为平台,建立一个连接老师、学生和家长的互动平台。这类平台目前尚难以起到沟通三方的互动的作用,达到三方信息彼此互通,促进互相了解的程度,更多是建立在监督作业完成、成绩情况、消息通知等的基础上去构建的。而工具类的多是题库模式和在线答疑,如小猿搜题、作业帮等。这类产品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没有减轻学生本身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因为注意的分散反而产生副作用。 就目前阶段而言,这些产品受困于当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社会现状,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对付应试教育的工具存在,就类似于从以前教室都是黑板写字教学变成多媒体教室,试图提高各方的效率,以便缓解应试教育的中各方的矛盾。但我认为很难说真的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的工作负担有多大帮助,甚至某种程度对当前学生的学习和家长老师的辅导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然后就列出了写行业和产品分析报告的提纲了:

K12在线教育行业分析与产品分析

一、      背景分析

1.1教育市场分类、K12的定义

1.2K12在线教育市场

 

二、      需求

2.1 用户分析及需求分析

   目标用户群、核心用户、一般用户、用户需求分析、使用场景、KANO模型、典型用户画像、

三、      产品分析

3.1  K12竞争格局

3.2  产品分类(从教学全流程来分)、核心功能、辅助功能和玩法分析

3.3  K12产品的发展历史

3.4  本公司产品介绍 需求、用户

3.5  本公司产品的直接竞争对手

 

 然后就写了个开头:

K12在线教育行业分析与产品分析

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行业从古至今一直深受着国人的重视,而在当今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之下,同时又正值政策的东风涌动,使得教育行业的互联网化热潮在逐渐涌现,然而却似乎并没有出现什么互联网的教育巨头来统K12教育的天下以改变教学的方式,学生依旧在学校里学习,高考也依旧是分数至上,而这几年的教育互联网化,究竟对教育市场,特别是K12在线教育市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背景分析

1.1互联网教育市场规模及其发展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监测,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划达481.6亿元人民币,2016全年交易规模达160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3.3%。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以及线上线下资源的打通,教学与用户需求的日趋一致,预计互联网教育市场三年内仍将维持高速的增长,2019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3718亿元人民币。

而根据易观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K12互联网教育市场在整体互联网教育市场中的占比仅为6.1%,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语言教育仍然占据主要位置。

用户参加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语言教育的目的明确、付费意愿高、学习主动性高,所以未来该细分市场的份额有望继续保持。

K12教育是针对儿童以及中小学学生市场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5你那0-14岁人口数量为22715万人,庞大d       的学生基数以及新增人口奠定了K12教育的用户基础。在应试教育制度短期内看不到改变的希望的情况之下,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所以K12教育是一个长期且稳定的刚性需求,未来K12互联网教育市场的可发展空间也值得期待。

而根据易观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K12教育市场交易规模达71.1亿元,预计到2019年达到126.4亿元。

同时,在最近两年大环境资本收紧的情况之下,K12教育市场的投融资动作依旧非常频繁。

1.2 K12教育市场利好

政治环境:2016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其中表示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

经济环境: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不断提高,教育消费占比不断提升。同时,国内线下教育市场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成本高昂等问题,线上教育的发展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普及。

社会环境: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对于子女教育的投入不遗余力,特别是现在大部分80后的家长,更是深知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技术环境:智能设备的普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直播的兴起等,使得这些技术能够成功嫁接入教育领域。

1.3 K12教育的痛点与困境

  1)准入门槛低,但是核心资源要求较高。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没有信息化和体系化,并且教学资源的推广引流涉及到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以及教育部门等多方群体,推广难度大;

  2)用户获取成本高。面临升学压力的K12学生已经被学校课堂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了,并且对于课后辅导缺乏自主性及积极性。并且家长对于孩子使用手机、平板等有抵触心里;

  3)没有明显的教学痛点。互联网K12教育虽然有许多的创新,但是仍然缺乏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传统教育局面的创新性技术和产品。对于学校来说,在线教育仅仅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

 

二、需求分析与用户分析

2.1用户分类及其核心需求

K12在线教育涉及的主要人群包括:学生、家长、老师、学校这四个方面,而各方的需求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也有一些其他不同的需求。

1)老师:

1.减负




明天计划的事情:(一定要写非常细致的内容) 

把分析报告完成
遇到的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暂无
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学到了什么知识)

好久不写了,但是感觉把架子搭好,写起来应该会比以前快一点,毕竟网上的相关文章已经很多了,很多总结都有,直接放上去就好,我要做的就是归纳、总结、然后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分析


返回列表 返回列表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