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7-01-20 22:39:19

1 620


    今天完成的事情:

      1. 看了张小龙1228的presentation,讲了小程序,从开始有这个想法到付诸实际的过程,因为一个开发讲到,微信现在很多功能就是在提供应用的功能,此时我想到的就是很早之前就能用的京东购物,还有滴滴,理财通等。在这样一种能实现的基础上,再对外开放应用程序的开放、开发。有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一个杰出产品经理,敏锐捕捉用户痛点的能力。

      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讲话风格,程序员出身,很是低调,让人觉得不张扬,很靠谱;还有就是他对产品中满足用户需求的理解,很善于取舍,不冗繁,弄得大而全,给人的体验很乱。

      一开始就讲到,微信是一个工具,小程序,是用来运行程序的程序,用完即走,无需下载。讲了小程序未来适用的场景,回顾了自从有PC以来,进入互联网再进入到移动互联网的历史,展望了未来的可能的场景。小程序只能通过搜索找到,短期内不会有游戏,不会提供竞价排名,主动推送,未来会有网上商店形式的小程序,便于微商的接口,这个想象力空间很大。


    2.看了一部分产品经理的资料,从感性上认识了产品经理每天日常要做的事情,每个公司的PM职责会有不同。

    3. 了解到“产品感”这么一个词,笔记中记下了如何训练。


明天计划的事情:(一定要写非常细致的内容) 


分析自己最熟悉的app,写10页以内的ppt,除了最熟悉的,微信 qq ;支付宝 微信支付;对其他的没有什么印象,更不用提竞品了。从最熟悉的分析吧,或者新浪微博跟腾讯微博?

继续了解BRD MRD 还有auxture,visio 等软件,下载下来熟悉一下。


遇到的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装上了微信开发的软件,弄到了AppID,在输入以后,总是提示一行红字,然后跳转到微信小程序的网页。

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学到了什么知识)

看了师姐推荐的链接:http://it.sohu.com/20161207/n475223660.shtml

笔记如下:

一、产品感比较好的表现是什么呢?产品感能不能训练呢?
体验并尝试,是产品感比较好的同学的一种特质使用暴力的方式来压迫功能的极限
光有好奇心也是不够的,要想办法让自己沉迷到某个方面,成为这个领域的小专家或意见领袖。
沉迷下去,意味着你会感受到不同细节,不同的产品的优点和缺点。
二、看透表面,看到背后的逻辑
所谓产品的逻辑,除了表面的交互,更重要的是产品运行的逻辑、用户使用的流程、异常流程的处理方法等。
如果你能透过前端交互去看到背后的逻辑与流程,同样是做报告,你的报告可能就会更有看头和有说服力了。
看产品,看逻辑看流程,是产品感的第二个重要表现。好的产品调研报告,绝非页数取胜,而是质量取胜,看到关键点,比大而全更加重要。
三、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框架
在产品经理的路上,会看到无数的干货,有无数的方法教你怎么看产品、怎么分析产品、怎么分析运营事件等等。但是,你必须先挑选属于自己的思考框架,并不断验证和修正思考的维度。
产品经理属于创意行业,创意行业是很难用标准化的东西来衡量的,更多的是形成自己的观察和方法。
来自于我自己的思考框架:
用户的场景:产品在什么场景下解决什么用的什么问题,解决的好不好?
产品的亮点:有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这个优势是技术优势还是运营优势?
未来的判断:产品优先、技术优先还是运营优先?
内容的产生:自营、依赖于外部资源、依赖用户产生?
产品运转的逻辑:拉新、留存、活跃的转化过程是什么?哪些是关键点?
长短线:这是长线产品还是短线产品?
优先级:用户优先还是收入优先?
产品节奏: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产品节奏、运营节奏是否匹配得上?

训练逻辑的方法。

  1.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能非常好得锻炼列举能力。不断穷举,做的越多,得到越多,如果能加上优先级的思考方式,思维导图这条路就算是通了。

  2. 分解模型:就是把所有事情都用数据和结构化来表现。分解计算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拆解方法。这部分最好的训练是不断拆解,然后验证,然后修正。

  3. 比如,要提高期末考试成绩,拆解成绩的组成方式,是A+B+C的总分还是平均分?A科目的主观题、客观题的比例是什么?你现在的难点在什么地方?预计突破了这个难点,对总成绩的影响是什么?

  4. 综合运用:不断提出假设,然后用上面两步去分析,最后找到关键点,并且小范围地去验证。

  5. 表达:习惯于用,首先...然后…接下来...,或者是1.2.3.4这样的表达方式,都是表达有条理的表现。
产品感的训练比较直白:
  1. 体验:把玩大量的产品,各种好玩的不好玩的,都去试试(好像又回到了第一点好奇心了),试了一个觉得有意思,把所有相关的产品都找出来玩。

  2. 还原:通过还原流程、手画原型来去深度玩,感受其设计背后的感觉,交互背后和用户群体的匹配程度等。

  3. 分析:找到产品的关键点,并深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4. 结论:给出你的观点和结论,并且结论是和目的、体验的过程相匹配的。





返回列表 返回列表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