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5-05-27 20:36:44

0 42


今天完成的任务:继续学习深度思考。

7.PostMan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他来测试接口,除了Postman,还有哪些工具可以测试?

1.背景介绍:

为什么要做接口测试?

接口测试是测试系统组件间接口的一种测试,接口测试主要用于检测外部系统与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点

简单来说:接口相当于把内、外部连接起来,测试就是检测之间的数据连接是否正确

为什么做测试:

①系统复杂度不断提升,传统测试方法不能满足

②前后端分离,对后端系统进行监控

③验证前后端传输信息是否加密


2.知识剖析:

1)什么是API接口

官方: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自己理解:为后台程序提供一个,前台可以从这个门中看到房屋结构,但是看不到这个房子属于谁,因为房主的名字都封装在房产中,但你只要和房主达成协议,就可以使用房屋里的东西。

从技术层面来总结:当一家公司为客户提供API接口的时候,这仅仅意味着它们建立了一组专用的URL通道,用来返回纯数据响应

2POSTMAN是什么

POSTMAN是一个HTTP客户端,用于发送请求和接收响应,是专门用于测试API的工具

3)为什么使用POSTMAN测试接口

大部分功能免费

功能齐全

简单易学


GETPOSTPUTDELETE分别是什么?GETPOST的区别是?

GET:查询请求

POST:提交请求,用于增加方法

PUT:更新请求

DELETE:删除请求

 

GET和POST区别:

GET产生一个TCP数据包;POST产生两个TCP数据包。

GET比POST请求快

GET没有POST安全


8.该怎么模拟假数据,为什么在真实项目中,我们通常都是先定义接口,再写假数据,再去写业务逻辑?

遇到的问题:小课堂没有数据,在浏览器搜索的十分有限,简单看过去吧。

9.对Service返回的结果是否要打日志,应该打什么样的日志,为什么?


1. 背景介绍


在软件开发中,散布于应用中多处的功能被称为横切关注点(cross-cutting concern)。通常来讲,这些横切关注点从概念上是与应用的业务逻辑相分离的。比如:日志、声明式事物、安全和缓存。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平时写代码的核心功能,但许多地方都要用到。如果按照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来打印日志,我们就必须在要打印日志的类中都加入日志的内容。就是因为面向对象的设计让类与类之间无法联系,而不能将这些重复的代码统一起来。把这些横切关注点与业务相分离正是面向切面编程(AOP)要解决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把这些许多地方都要用到,但又不是核心业务的功能,单独剥离出来封装,通过配置指定要切入到指定的方法中去。

在运行时,动态地将代码切入到类的指定方法、指定位置上,把逻辑代码和处理琐碎事务的代码分离开,以便能够分离复杂度。这种编程思想就是面向切面的编程。横切关注点可以被模块化为特殊的类,这些类被称为切面(aspect)。这样做有两个好处:每个关注点都集中于一个地方,而不是分割到多处代码中。服务模块更简洁,因为它们只包含主要关注点(或核心功能)的代码,而次要关注点的代码被转移到切面中了。


连接点(Join point)


连接点是在应用执行过程中能够插入切面的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调用方法时、抛出异常时、甚至修改一个字段时。切面代码可以利用这些点插入到应用的正常流程之中,并添加行为。


切点(Pointcut )


如果说通知定义了切面“是什么”和“何时”的话,那么切点就定义了“何处”。比如我想把日志引入到某个具体的方法中,这个方法就是所谓的切点。


切面(Aspect)


切面是通知和切点的结合。通知和切点共同定义了切面的全部内容,他是什么,在何时和何处完成其功能。


引入(Introduction)


引入允许我们向现有的类添加新的方法和属性(Spring提供了一个方法注入的功能)


织入(Weaving)


把切面应用到目标对象来创建新的代理对象的过程


通知(Advice)


在AOP中,切面的工作被称为通知。通知定义了切面“是什么”以及“何时”使用。除了描述切面要完成的工作,通知还解决了何时执行这个工作的问题.Spring切面可以应用5种类型的通知

前置通知(Before):在目标方法被调用之前调用通知功能

后置通知(After):在目标方法完成之后调用通知,此时不会关心方法的输出是什么

返回通知(After-returning):在目标方法成功执行之后调用通知

异常通知(After-throwing):在目标方法抛出异常后调用通知

环绕通知(Around):通知包裹了被通知的方法,在被通知的方法调用之前和调用之后执行自定义的行为

明天的计划:继续深度思考,看一下任务三该做什么。


返回列表 返回列表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