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12-02 23:47:19

1 1013


今天完成的事情:

复盘申请敏捷开发
1、敏捷开发属于增量式开发,对于需求范围不明确,需求变更较多的项目而言,可以很大程度上响应及拥抱变化。
2、对于互联网产品而言,市场风向转变很快,需要一种及时快速的交付形式,而敏捷开发则能更好地适用于此。
3、敏捷开发可最大程度体现80/20法则的价值,通过增量迭代,每次都优先交付那能产生80%价值效益的20%功能。能最大化单位成本收益。

一、迭代开发

敏捷开发的核心是迭代开发(iterative development)。敏捷一定是采用迭代开发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迭代开发"呢?迭代的英文是 iterative,直译为"重复",迭代开发其实就是"重复开发"。
对于大型软件项目,传统的开发方式是采用一个大周期(比如一年)进行开发,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大开发";迭代开发的方式则不一样,它将开发过程拆分成多个小周期,即一次"大开发"变成多次"小开发",每次小开发都是同样的流程,所以看上去就好像重复在做同样的步骤。

二、增量开发

所谓"增量开发",指的是软件的每个版本,都会新增一个用户可以感知的完整功能。也就是说,按照新增功能来划分迭代。

三、敏捷开发的好处

3.1 早期交付

敏捷开发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早期交付,从而大大降低成本。

3.2 降低风险

敏捷开发的第二个好处是,及时了解市场需求,降低产品不适用的风险。
由于敏捷开发可以不断试错,找出对业务最重要的功能,然后通过迭代,调整软件方向。相比传统方式,大大增加了产品成功的可能性。如果市场需求不确定,或者你对该领域不熟悉,那么敏捷开发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应对方式。

四、如何进行每一次迭代

虽然敏捷开发将软件开发分成多个迭代,但是也要求,每次迭代都是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周期,必须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论,进行正规的流程管理。
具体来说,每次迭代都必须依次完成以下五个步骤。
  1. 需求分析(requirements analysis)
  2. 设计(design)
  3. 编码(coding)
  4. 测试(testing)
  5. 部署和评估(deployment / evaluation)

五、敏捷开发的价值观

《敏捷软件开发宣言》里面提到四个价值观。
  • 程序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程序员之间的互动,优于既定流程和工具。
  • 软件能够运行,优于详尽的文档。
  • 跟客户的密切协作,优于合同和谈判。
  • 能够响应变化,优于遵循计划。

六、十二条原则

该宣言还提出十二条敏捷开发的原则。
  1. 通过早期和持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实现客户满意度。
  2. 欢迎不断变化的需求,即使是在项目开发的后期。要善于利用需求变更,帮助客户获得竞争优势。
  3. 不断交付可用的软件,周期通常是几周,越短越好。
  4. 项目过程中,业务人员与开发人员必须在一起工作。
  5. 项目必须围绕那些有内在动力的个人而建立,他们应该受到信任。
  6. 面对面交谈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7. 可用性是衡量进度的主要指标。
  8. 提倡可持续的开发,保持稳定的进展速度。
  9. 不断关注技术是否优秀,设计是否良好。
  10. 简单性至关重要,尽最大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11. 最好的架构、要求和设计,来自团队内部自发的认识。
  12. 团队要定期反思如何更有效,并相应地进行调整。
前端项目开发流程

项目需求分析

这个环节是由项目经理完成,项目经理首先和客户进行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如果项目可以被实现,项目经理写出项目需求文档交给设计师完成后续的开发。

页面设计

这个环节主要是UI设计师参与,UI设计师根据产品需求分析文档,对产品的整体美术风格、交互设计、界面结构、操作流程等做出设计。负责项目中各种交互界面、图标、LOGO、按钮等相关元素的设计与制作。

编码

这个部分由程序员来实现。(程序员分为WEB前端开发工程师和后台开发工程师。前端开发人员主要做我们可以在网页上看的见的页面,后台就做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管理系统以及功能的实现。)程序员根据UI设计师的设计,用编码来完成整个项目的各个功能。

测试

这部分由程序测试员来完成。程序测试员主要就是测试寻找程序还存在的bug,一般来说刚编码完成的程序都是存在问题的,就需要测试人员反复不断的测试并将存在问题的测试结果交给编码人员进行bug的修复。等到几乎所有bug修复完成,这个项目差不多就可以上线了。

维护

程序的维护是整个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但也是耗时最多,成本最高最高的的一个阶段。程序的维护包括程序上线后后续bug的修复和程序版本的更新。


明天计划的事情:

明天计划继续复习以前学习到的知识点,并把总结写出来,后天复盘申请要用。

收获:

了解了敏捷开发和项目流程。


返回列表 返回列表
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