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8-06 22:40:26
1 521
今天完成的事情:
找资料,看着好复杂
明天计划的事情:
尝试进行总结归纳
遇到的问题:
收获:
1.学习资料总结:
如何降低用户结账时的痛感?
线上支付;
用背书增加信任感;
附加价值(分散利益,捆绑损失);
让客户感觉赚到(抢购、限时优惠、买一送一);
切换心里账户(买给亲人);
付款后快感(会员、vip、抢红包);
禀赋效应:弊害>趋利(虚拟所有钱,diy,个性定制);
不断增加购买的正面社交属性;
对享乐型产品,降低用户的心里负担;
零风险承诺(七天无理由退换);
用户体系:拉新、留存、促活
用户成长体系:
对用户产生的对产品有利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激励,而有害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成长体系的设计,除了能刺激用户的活跃,同时还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用户激励体系:
策划活动,具有导向性
从短期来看,刺激用户,实现数据增长;
从长期来看,加强用户之间的互动,延续产品寿命;
前者更侧重产品层面,需要考虑架构的延展性,稳定性等要素;后者更侧重运营层面,需要结合正确的衡量指标,进行规划及取舍。
分享和奖励:
分享应该是一个常备的选项,而在策划活动的时候,让分享可以获得奖励,可以得到新一轮的拉新、留存和促活;
2.会员:
1. 独立服务包
将独特信息、内容或服务以服务包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内容型产品、工具型产品和常见的社交类产品的会员模式就是这种打包服务模式。这种会员模式的关键点在于成本控制和会员规模的拓展以获得最大边际收益。
1)内容型平台
比如腾讯视频,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一些是开源,一部分是节流。
2)工具型平台
如百度云盘、迅雷
这类服务本身就有比较高的存储成本、带宽成本。因此,大量资源的上传和下载的带宽都是受限制的,会员体系带来的成本平摊可以比较好的缓和用户量级激增带来的成本激增。
3)社交平台会员
典型的就是tinder、探探。
成本主要来源于第三方提供的反垃圾服务、IM通讯服务等看不见的东西。应用层是人和人的互动、社交软件的会员,主要是通过构建各种各样的玩法场景来构建会员权益。
2. 储值型会员
常见于线下场景,比如知名的比如星巴克的星享卡、超市、网吧,通过储值换折扣的方式,强行绑定消费场景,用牺牲单次服务利益确保多次访问。
在服务提供者触达用户能力不足的时候,尤为有效。
通过储值和会员折扣,牺牲一些利益,换取稳定客流水平和综合价格收益平衡,
储值型会员成本一般比较高,需要用户提前垫付一笔资金以获取不同梯度的权益。
3. 积分累积型
积分成长体系,将不同行为模式的用户选出来,给与不同策略的运营,特别的对于那些用户价值较高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这种策略理论上,对于高频使用关键行为或高单次消费的产品都适用,比较常见的案例,比如支付宝、航司、酒店以及游戏充值的积分系统。
用户价值 = (渠道权重*用户注册 + ∑(关键行为标准价值*锚点触发数) + 活动/营销/售卖加权)*活跃衰减参数
渠道权重
其实这是一个用户初始化得分,默认这个权重是1。
关键行为标准价值
通过场景先定义某一类用户的标准使用路径特征。先分群,再分层,交叉对比找关联。
活动/营销/售卖加权
是指一部分活跃参与平台活动,购买活动商品的用户,价值会有加权。
衰减参数
资本理解用户价值是某个产品的市场估值/月活跃用户数,这是一个基础期望。用户价值高于这个值,低于这个值,他们对于平台生死存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对于用户价值的最终量化结果,按照资本期望进行层级划分,来划分用户层级。积分体系也是常见的歧视性体系。
评论